-

《大国政治的悲剧》读书笔记

2022.08.18

大国政治的悲剧

第一章 导论

“痛击那些波兰人,直到他们丧失希望、一个个倒闭在地;虽然我对他们的处境非常同情,但是我们想要生存,除了铲除他们别无他法。”——俾斯麦

第二章 无政府状态与权力竞争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权力竞争理论:

大国总是在寻找机会攫取超出其对手的权力,最终目标是获得霸权。除非存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这种观念不允许维持现状国家的存在,相反,体系中到处是心怀修正主义意图的大国。

国家为什么追逐权力

五个解释性命题

  1. 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无序、混乱
  2. 大国本身具备某些用于进攻的军事力量,为其彼此伤害甚至摧毁提供必要的资本;
  3. 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任何国家都不能肯定另一个国家不会以进攻性军事力量攻击他;
  4. 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5. 大国是理性的行为体。
    当五个命题同时具备时,它们就为大国萌发并针对他国的进攻行为创造了强大的动力,尤其可能出现三种总的行为模式:畏惧、自助和权力最大化。
    我们说国家是追求权力最大化者就等于说它们在乎的是相对权力而不是绝对权力。

霸主
霸主是体系中唯一的大国,一个只比体系中其他国家更强大的国家不算霸主,因为严格地说他还面对其他大国。——核优势。

大国间彼此畏惧的原因

  1. 它们总是具备一定用来抗击彼此的进攻性军事能力,而且任何国家都永远无法肯定其他国家不打算用这一能力来反对自己。
  2. 由于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运作,万一另一大国进攻它们,没有任何守夜人为他们提供帮助。

权力引起恐惧➡️那么什么是权力这里的权力指的应该是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的权力
潜在的权力

  • 人口数量
  • 财富水平
    实际的权力
    军事力量(以上两者是军事力量的支撑)

权力因素在三个方面影响恐惧的程度

  1. 一个拥有能经受核打击并实施报复的核对手与它不具有核武器时相比,前一种情况要造成彼此的恐惧程度要小一些;
  2. 当大国被巨大的水体分隔时,它们常常不具有相互攻击的强打进攻能力,不管其军队的相对规模有多大;
  3. 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也会极大地影响恐惧的程度。——大国间权力是否得到平衡分配。不平衡多极>平衡多极>两级体系

黑鹰坠落

索马里事件(1992-1993)是过去一百年来美国唯一一次为了执行人道主义使命而让自己的士兵丧生异域。

大国不可能为了一个和平的世界秩序承担义务的两个原因

  1. 国家无法在增进和平的一般性规则上达成协议;
  2. 大国不可能置权力考虑于不顾,而着手增进国际和平,因为他们无法肯定它们的努力能否成功。倘若努力失败,它们必将为忽视均势付出惨重的代价。

由于大国非常重视均势,因此,当它们考虑与其他方合作时,集中考虑相对收益问题。会有合作,但只是工具性的

学者 国家侵略行为的原因
摩根索 国家具有一种内在的权力意志
米尔兹海默 大国行为背后的首要动机是生存

第三章 财富和权力

关于权力的两个问题

  1. 什么是权力?

    “我主要从军事角度来定义权力,因为进攻性现实主义把这种力量看成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2. 如何度量权力?

    “我认为,权力以国家拥有的某些物质能力为基础。因此权力均势是一个有形资产的函数,这些有形资产包括每一个大国控制的装甲师和核武器。”

国家的两种权力

潜在权力 军事权力
定义 用来构筑军事权力的社会经济要素 军事力量
基础 一国的财富和总的人口规模 一国的陆军军事规模实力以及与之相配的海空力量

定义权力的两种方法:物质力量vs结果

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如何部署它的军队对付敌国。这可能是非物质因素中最主要的要素。
我们不可能把有形资产的均势与战争结果划上等号,因为非物质因素如战略等有时会极大地影响结果,因此我们在定义权力时,必须在物质力量和结局之间做出选择,作为定义的基础,后者有效地结合了军事成功的非物质和物质因素。
权力不等同于结果(而是物质力量)的三个原因

  1. 当强调结果时,就不可能再冲突之前评估均势,因为只有在我们看到哪一方赢得胜利后,均势才能被确定;
  2. 其次这种方法有时导致虚假的结论——弱的一方会打败强的一方;
  3. 国际关系需要分析权力这一手段如何影响结果这一目的,当权力和结果难以分辨时,手段和目的不再有区别,我们只能自圆其说。

潜在权力

财富比人口规模更适合用来度量潜在权力,但是财富有多种意义,有必要选定一个能体现一国潜在权力的财富指标。必须注重一国的可支配财富和它的技术发展水平
可支配财富:一国可随时调动建立军事力量的经济资源。
技术发展水平:最先进的军备。
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对工业国和半工业国之间潜在权力的明显区别做出适当的说明。(不能作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财富指标)
1915年俄国,“只有部分军队得到了武装,其余的人正等候伤亡的士兵腾出武器”😂

国家潜在权力和军事权力并不能划等号

尽管作者分析了很多财富与军事实力的正相关案例,但是他在这一节最后指出,“经济实力并不总是军事实力的很好指标。”

潜在权力与军事权力之间的鸿沟

权力本身并非总能反映财富的梯级,原因有三

  1. 国家把其财富的不同部分转化为军事实力;
  2. 财富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效率因情况不同而各异,有时对均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大国组建各式各样的军事力量,而且那些选择也关系到对军事平衡的估价。

用财富建立军事力量的边际效应递减

虽然财富是军事能力的基础,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财富等同于军事能力,有必要采用不同的军事权力指数

第四章 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

作者考察的国家的四类军事力量:

  1. 独立的海军力量;
  2. 战略空中力量;
  3. 地面力量;
  4. 核武器。

作者关于军事力量的两个观点

  1. 地面力量是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主导形式;
  2. 巨大的水体极大地影响地面力量的投送能力。

海军和空军力量的局限

海军封锁战略的局限

  1. 单有封锁不可能迫使敌人投降;
  2. 封锁对削弱敌人陆军很少起到大的作用,因而它很少在地面战争的胜利中发挥重大影响。

战略空中力量的限度

  1. 单纯的战略轰炸不能胁迫敌人投降;
  2. 几乎没有证据证明,以往的轰炸行动明显地影响了战争的结果,并由此证明战略轰炸本身可以强迫另一大国投降;
  3. 战略轰炸几乎不可能削弱陆军,它很难把对手炸向投降之路。

战略轰炸为什么不是决定性力量?

“现代工业经济不是容易摧毁的脆弱结构,即使大规模的空中攻击也难以奏效。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解释就是,大国经济有许多经得起毁灭的余地。用这一战略来进攻次大国就更没有多少意义了,因为他们的工业基础都很小。”

暗杀敌方政治领导人的战略是基于根深蒂固的美国信念:敌对国家本质是由其邪恶政府控制的仁慈民众所组成的。他们认为除掉邪恶的领导,善意的力量就会占上风,战争也将很快结束。

水域的阻遏力量

从海底出击

德国潜艇也严重威胁过英国庞大的水面海军,后者在北海与德国海军展开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式战争。事实上,英国的舰队处于时刻陷入德国潜艇攻击的恐惧中,即便它处在自己的港口时,也是如此。

两栖作战的成功要有空中力量的配合且空中力量要取得一定的优势;
岛屿大国(英美)都没有被入侵过,而大陆国家(法俄)遭到多次入侵,这一明显的教训是:巨大水体使陆军很难进犯一个由武装完备的大国保卫的领土。

核武器与均势

从军事角度来讲,核武器是一种革命

原因很简单:它们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空前的伤亡。

*核武器为什么没有减少国家之间的安全竞争?*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
作者的经验性结论:地面力量均势仍然是核时代军事力量的中心成分,尽管核武器肯定使大国战争的可能性变小。

度量军事力量

度量地面力量均势的三个步骤

  1. 必须估测对手军队的规模和素质
    陆军力量五个影响因素:
    1. 士兵的数目;
    2. 士兵的素质;
    3. 武器数量;
    4. 军备的质量;
    5. 这些士兵和武器如何为战争组合。
  2. 把任何支援陆军的空军力量列入分析之中
    要考虑空军力量的以下几个因素:
    1. 陆基防空体系;
    2. 侦察能力;
    3. 战争管理体系。
  3. 必须考虑陆军内在力量的投送能力,尤其关注巨大水体是否限制陆军的进攻能力。

结论

陆军和支持它的海空力量是当今世界最高的军事力量形式。而然庞大的水体极大地限制了陆军投送力量的能力。核武器大大降低了大国陆军冲突的可能性。不过即便在核世界里,地面力量仍然是至高无上的。

第五章 生存战略

大国的目标

  1. 追求地区霸权
    实质上,地区霸权在世界其他地区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尽管他们更愿意充当最后关头的平衡手。
  2. 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财富
    经济实力是军事实力的基础。
  3. 控制地面均势
    这是他们最大限度地占有军事力量的最好方法。
  4. 寻求超越其对手的核优势
    相互确保摧毁(MAD)

大国猎取权力的战略

  1. 战争
    资源、劳动力、领土、实质性地消灭对手
  2. 讹诈
    使用强制和胁迫而不是实际的武力产生所期望的结果。然而讹诈不太可能导致重大的均势改变,主要原因在于,单独的威胁常常不足以迫使一个大国向另一个大国对手做出重大让步。
  3. 诱捕
    这一策略旨在造成两个对手投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彼此耗尽能量,而投放诱饵者在一旁静观,完好无缺地保持军事力量。
  4. 坐观血腥厮杀

制止侵略者的战略

  1. 建立均势
    受威胁的国家可以采取三个措施构筑均势工程:
    1. 通过外交渠道向侵略者发出明确信号,表明他们坚定地履行均势原则,即使这意味着战争;
    2. 创建防御同盟,帮助他们遏制潜在对手——外部均衡(external balancing)、只限于两极世界;
    3. 受威胁的国家能调动他们自己额外的资源对抗侵略者——内部均衡(internal balancing)、增加国防开支、补招兵役。
  2. 推卸责任
    受威胁的国家可采取四个措施实施推卸责任战略。
    1. 他们可以寻求与侵略者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或至少不刺激它,并希望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预先设置好的“责任承担者(buck-catcher)”身上。
    2. 推卸责任者往往与预计的责任承担者保持冷淡的关系,这不仅因为这种外交距离有助于与侵略者发展良好的关系,而且因为推卸责任者不想与责任承担者一起被拖入战争。
    3. 大国可以动员自己的额外资源,使推卸责任发挥作用。——增减国防开支,都能说通。
    4. 有时,推卸责任者允许甚至推动责任承担者增加力量也是有意义的。——这样就能让它吸引对手的注意力。

大国似乎对推卸责任的爱好明显胜过建立均势的兴趣。——金德尔伯格陷阱,然而推卸责任并非绝对安全的战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责任承担者可能无法遏制侵略者,使责任推卸者处于危险的战略地位。
绥靖政策很可能使对手变得更加危险而不是相反。

第六章 行动中的大国

要证明进攻性现实主义能够为大国的行为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必须表明:

  1. 大国在崛起的时候会寻找并利用机会来获取权力——修正主义国家
  2. 大国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摇均势时是不会自我克制的。

四个案例证成进攻性现实主义

一、日本(1868-1945年)

战争代表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
这个时间段,俄、英、美在遏制日本扩张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德国(1862-1945年)

在1862-1870年和1900-1945年间,德国一直搅乱着欧洲的均势,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由于地缘关系,安全始终是德国极其关心的问题: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东部和西部都少有天然屏障,这使得德国很容易受到攻击。
1914年的欧洲地图

三、苏联(1917-1991年)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列宁、斯大林和他们的继任者们想要追随沙皇的足迹,进一步扩张俄国的疆土。
简言之,苏联当时的外交政策行为受到相对权力计算的推动,而非共产主义意思形态的推动。
苏联和它帝国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烟囱经济没法再跟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技术进步,但是引进西方技术的自由化却使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民族主义力量得以释放。

四、意大利(1861-1943年)

研究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学者有一个共识,即虽然意大利再1861-1943年间是大国中最弱的一个,但它始终寻求机会来扩大和获得更多的权力。

“过去意大利的外交政策自然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没有哪个地方比他的祖国更广泛地掌握将马基雅维利的警句应用于单纯的政治术。”

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教训
失败的国家不会得出战争是无效的事业的结论,而是相反,它们努力确保在下一场战争中不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对核武器竞争的考察证成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大国核战略的观点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大国核战略的观点
一旦拥有核武器的对手发现它们自己是在“相互确保摧毁”的世界里生活时,它们应该乐于接受现状而不是追求核优势。 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接受防御性现实主义关于“相互确保摧毁”的建议,相反,双方都发展和部署大型复杂的打击力量武器库,每一方都想获得核优势,或阻止对方获得。而且双方都寻求针对对方核武器的防御能力,寻求去打并赢得一场核战的精心设计的聪明战略。

第七章 离岸平衡手

美国和英国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并非权力最大化者的观点,乍看起来是有吸引力了。然而事实上,两国都一贯按照进攻性现实主义所预测的那样行事。……总之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在现代都未尝试去政府欧洲领土,两者在此区域都扮演了最后依靠的平衡手的角色

美国的崛起(1800-1900年)

North America Map-1800
美国通过不懈地追求以下两项紧密相连的政策,在19世纪建立了地区霸权

  1. 在北美扩张并建立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这项政策通常冠名为“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
  2. 尽量减少英国及其他欧洲大国在美洲的影响,这一政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

美国与欧洲和东北亚(1900-1990年)

一战、二战、冷战史实罗列。

英国大战略(1792-1990年)

1792-1990年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军事政策划分为六个阶段

  1. 1792-181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在击败法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1816-1904,光荣孤立政策;
  3. 1905-1930,英国努力遏制在20世纪初作为潜在霸主出现的德国;
  4. 1930-1939,英国追求一种被公认为“有限责任”的欧洲政策;
  5. 1939-1945,接受大陆义务,反法西斯;
  6. 1945-1990,冷战,对付苏联威胁。

我已强调离岸平衡手如英国和美国在欧洲或东北亚遭遇一个潜在的霸主时,它们倾向于将责任推给其他的大国而不是自己亲自对抗这些威胁。当然不仅仅是离岸平衡手,大多数大国都一样会选择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策略。

第八章 均势与推卸责任

大国倾向于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
本章的三个目的

  1. 解释被威胁的国家何时倾向于推卸责任,何时倾向于追求均势;
    国际体系作用的结果:
    1. 两级体系–>均势
    2. 多级体系–>推卸责任
    3. 面对支配性威胁–>找机会推卸责任,直到形成均势联盟
  2. 用过去两个世纪中五个安全竞争例子来验证1.中结论;
  3. 作者希望明确自己的观点,在面临入侵时被威胁国家倾向于推卸责任,而非抗衡之。

国家何时推卸责任

推卸责任很大程度上是系统特别结构的产物。最关键的是大国间的权力分配地缘性因素

大国权力分配方式与推卸责任

  1. 两极体系:军事实力差不多相等的两个大国;
    无法推卸责任
  2. 失衡的多极体系:包含三个或更多的大国,其中之一是潜在的霸主;
    更普遍地推卸责任
  3. 平衡的多极体系:不存在雄心勃勃的霸主,相反,权力在大国间,或至少是在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大国间被分割,更确切地说是平分。
    不太可能推卸责任

地缘因素与推卸责任
共同边界促进了均势,缓冲地带鼓励推卸责任。

  1. 共同边界以两种方式促进均势:
    1. 多面作战的恐惧:使被威胁国家可以直接及相对容易地进入入侵者的领土,这意味着陷入危险的国家处于有利位置对其危险对手施加军事压力;
    2. 与入侵者接壤的大国可能感到特别容易受攻击,这样它们可能自觉地去抗衡其危险的敌人。
  2. 缓冲地带与上相反。

总之,在两极体系下大国推卸责任是不可能的,而在多级体系中不仅可能而且很普遍。事实上,仅当存在一个特别强大的霸主以及入侵者与被威胁大国不存在缓冲地带时,多极体系中才可能没有推卸责任行为。在缺乏支配性威胁的共同边界时,相应地在多极体系中就可能有实质性的推卸责任行为。

史料

  1. 大革命时期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1789-1815年)
    外交要比军事更迟钝

    “转向充满爱国主义的“公民-士兵型”军队使得新战术的引进成为可能,这种新战术给了法国军队在战场上相对其敌手的优势,也使得法军成为比任何其继承者或当时的对手都具有更大战略机动性的军队。”——马基雅维利羡慕啊

  2. 俾斯麦的普鲁士(1862-1870年)
    英国和俄国事实上欢迎普鲁士的胜利,因为它们认为统一的德国符合他们的战略利益。两者都感觉到法国是欧洲最具威胁的大国,法国旁边有一个强大的德国将会有助于制衡法国。……它们真正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强大的德国去抗衡它们真正害怕的法国。

  3. 威廉德国(1890-1914年)

    辱意

    意大利也是一个特别弱的国家,意大利的问题不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1860年实际上还帮助统一了意大利),而是它几乎没有工业实力且军队往往遭受重大失败。

    “我们没有指望诱使意大利脱离三国同盟,因为它只会给盟国带来苦恼,而不会对法国及我们有任何帮助”——Richard Bosworth

    很明显威廉德国的对手间没有什么推卸责任的行为,相反,英、法、俄在一战爆发前7年开始形成了均势联盟——三国协约。因为德国在1905年就成为欧洲潜在的霸主了,所以不能推卸责任了。

  4. 纳粹德国(1933-1941年)
    三个关键性差异解释了为什么英、法、苏对付第三帝国时倾向于推卸责任,而在一战前7年却形成均势联盟来对付威廉德国:

    1. 纳粹德国在1939年之前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军事威胁,而德皇军队至少从1870年至一战结束这段时间是欧洲最强大的战斗力量。
    2. 苏联比一战前的俄国在20实际30年代控制了更多的潜在和实际的军事力量。这样与沙俄相比,英国和法国更少担心苏联的生存;
    3. 第三,德国和俄国在1914年接壤,但在1939年前并不是这样,这种分割鼓励了推卸责任。
  5. 冷战(1945-1990年)
    总之,美国试图通过西欧建立一个强大的桥头堡,以联邦德国作为依托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以上,地缘因素权力分配在被威胁大国面对危险的入侵者时,是决定形成均势联盟还是推卸责任这一问题上扮演了关键角色。

第九章 大国战争的原因

提出一种结构理论来解释由竞争发展到战争的致命转换。

无政府状态无法解释战争的原因:无政府状态本身不能解释为什么安全竞争有时候导致战争,而有时没有。问题是无政府状态是常态,而战争并非必然。两者是相关关系,并非因果关系,所以不能完全排除无政府状态对发起战争的影响.
作者用结构变量来解释战争的原因:体系中主要国家间的权力分布。

国际体系中权力的三种分布方式:两极、平衡的多极、不平衡的多极。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以上三种体系导致战争的风险由小变大。局限:当然非结构因素有时在决定国家是否卷入战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结构性力量确实对国家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国家深切关切自己的生存,便难以逃脱这种影响。

学者 理论 最稳定的权力分配体系
约翰·米尔斯海默 进攻性现实主义 两极体系
肯尼斯·华尔兹 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 两极体系
卡尔·多伊奇 一体化理论 多极体系
戴维·辛格 行为主义 多极体系
汉斯·摩根索 古典现实主义 平衡多极而非不平衡多极
罗伯特·基欧汉 建构主义 存在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家更稳定
Abramo Fimo Kenneth Organski 权力转移理论 存在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家更稳定

战争在多极体系中比在两极体系中更容易爆发的原因

  1. 有更多的战争机会,因为在多极体系中存在更多的潜在冲突方;
  2. 在多极世界中权力不平衡的现象更普遍,这样大国更可能拥有赢得战争的能力,这就使威慑更困难而战争更有可能爆发;
  3. 误算的潜在性比在多极体系中更大:国家或许认为它们有能力去压制或征服另一个国家,而事实上它可能没有这种能力。
    史料:若干
    然而,无法确定是不是核武器导致了1945-1990年欧洲无大国战争,无法确定两极与核武器对欧洲长时期稳定产生的相对影响

第十章 中国能不能和平崛起

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对中国崛起有些重要见解。一言以蔽之,我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如果继续增长,就会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美国却要全力以赴阻止中国取得地区霸权。而中国的大部分邻国包括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和越南会联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权力。结果将是激烈的安全竞争,战争颇有可能。说简单些,中国崛起之路大概并不平坦。

踏着山姆大叔的足迹

中国会按照美国称霸西半球的办法去称霸亚洲:打造自己的门罗主义,寻求地区霸权。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地理边界线
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水源争端、油气运输争端等,如果中国做地区霸主最有利于解决其诸多争端。

无法做到“韬光养晦”

  1. 2009年后的中国卷入多起激烈的领土纠纷,逐渐被亚洲其他国家看作严重威胁;
  2. 不管中国怎样释放善意,其他国家也不能确定中国当下的真正意图,更不用说未来;
  3. 安全困境:防御性手段被认为是进攻性。

中国领导人感到不得不积极回应(邻国挑起的危机),有时还要强硬回应,因为争端“关系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台湾的未来:台湾控制东亚海路,战略上重要,很难想象美国或日本会允许中国大陆控制台湾这个大岛。
是否会发生战争:尽管核武器的存在确实创造除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强大动机,但未来亚洲中美竞争的背景环境却比冷战期间的欧洲更容易导致战争。——核升级的风险较小、亚洲不平衡的多极体系
**中美冷战意识形态斗争的缓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但即便如此,未来几十年间中美关系的主要动力仍然会是现实主义逻辑,而不是意识形态。

对中美关系的两种乐观观点:

  1. 中国儒家文化可以让迅速发展的中国避免与邻国和美国进行激烈的安全竞争;
    驳: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证据,且说自己是正义战争又如何?外儒内法
  2. 自由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理论。
    驳:政治考虑先于经济考虑,因为政治关系到存亡;该理论靠经济永久繁荣支撑,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一点;战争如果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是否可以开战;国家有时可以在打仗的同时又避免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
    以上,虽然经济相互依赖有助于制止战争,但是无法保证和平。

“既然我所描绘的图景灰暗,那就让我们期盼如果中国变得特别强大,其实际后果会否定我的理论,证明我预测错了”

——约翰·米尔斯海默

几个疑问:1.如果发生战争,他会不会窃喜呢?2.以实然的历史得出规律,能否作为国家的行动准则,是不是一种自证预言?大国是这么做了,但大国应该这么做吗?3.全书主要章节的结构都是:理论+史料分析,理论又是在五个预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五个预设是否坚不可摧?又是否是一种独断?4.现实主义让人没有期待了啊!但怀着一种美好的希望,我希望它只是一种叙述性理论,而不是米尔斯海默所说的“也是一种指导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