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自己当下的阅读观

2022.09.23

读书的作用

跟一位朋友聊聊他最近读书的困惑,他喜欢读历史书,但觉得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似乎要走向某种读书无用论的立场。我的观点主要有三:

  1. 阅读重在思考的过程,阅读并不能让我们找到一个终极的目的和结论,但是能让我们体会到思想的精深幽邃和人类脑力所能探索的极致,螺蛳壳里设道场。
    任何时候不能放弃思考,不能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谭、陈、郭这些学者之所以能把文章写的那般深刻,就在于其思维过程的细致入微,敢想!做的是让骆驼穿过针眼的活计,虽然他们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没有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但是整个思考过程搭建起来的框架让我们认识事物更加清晰,从更高的维度去俯视。哲学处在更高的思考维度,让哲学王统治国家是有道理的。
    image-20220922235251402
  2. 读书的过程是自己阅读兴趣、思维框架建构的过程,刚开始读书是混着读,而且读完也不知道自己读到了什么,将一些琐碎的三言两语奉作至宝,但是读着读着我们会找到自己的意向所在,这时候读书需要“功利”一点,找自己喜欢的书、能为自己思维框架添砖加瓦的书读,掌握其核心思想最为重要。有的书要精读,有的书要粗读,即使是专业书也是这样。有的专业书只需要了解其核心思想,有的论证性和思辨性比较强的书,就需要精读,去自己理解和学习作者的思维过程。
  3. 很多书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去读,比如拉莫尔的“平等尊重”,怎么理解这种对人的平等尊重?比如行政学中的权力寻租、理性选择主义所说的搭便车,这些内涵需要我们具有最基础的经历才能理解,而不是怀着义愤填膺、愤世嫉俗的热血,进行指摘。从激情到理性的过程也必不可少。有经历了,很多书回过头去才能读懂。
    当然,我认为读书和实践并没有一个先后顺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比较神奇的是人的某种能动性,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互动的方式糅合起来,塑造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

读一本书

此文以上部分写完若干日,我又产生了这样一个思考:怎样才能算是读了一本书,或者说我们从书中汲取的是什么?

  1.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方法论、世界观;
  2. 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3. 给我们美的体验。

这里主要针对的是我们读书常常忘记书中讲的是什么,我们只记得自己读了某本书这个事实,拿出来卖弄,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去运用一本书中的知识,当我们遇到一个又一个存在主义的困扰,我们如何排解?当我们发现“异常现象”时,我们如何把握它的现实逻辑?当我们无法忍受官僚制的僵化时,我们如何更加理性看待?这些都需要书中系统化的知识视角,而不是一种作文式的感叹,或是直觉的运用,甚至是失态的辱骂。知行合一
由此看来,我们的应试教育抹去/抑制了我们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为了探索一个问题而去读书的意识,是我们真正可以学以致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带着一个问题,去寻找、去读围绕这个问题作出不同解释的书,是我现在最需要做的,也是让我最有动力、最有目的、最能汲取到知识的读书方式。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两难困境:靠自己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却又很难,所以又要从书里面找问题,但上文说到最好先有一个问题。其实最好的情况是有一个领路人,他知道问题在哪儿,引导你去看一些书。只能指望个人的能动性了。